10月11日,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室内,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“上岗”。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,医院院长崔书中教授团队操刀,为一名60岁的胃角癌患者成功实施“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”。崔书中表示,此次最新一代手术机器人成功落户医院,标志着医院在微创领域再添里程碑式的新突破,外科手术正式迈入“肿瘤微创新时代”。
60岁的才叔(化名)因5年多无诱因腹痛,一直自行服药缓解,前段时间在外地做胃镜检查发现胃角癌,为进一步检查治疗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。才叔的肿瘤并不大,直径为1.5cm,不需要做全胃切除,能够保留一部分胃。然而患者体型偏胖,腹腔空间小,手术操作有相当的难度。经胃肠外科崔书中教授团队会诊讨论,并与病人家属详细沟通同意后,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。才叔得知机器人手术可以做得创口更小、恢复更快,可以更早出院回家,欣喜地表示接受。手术过程约3个小时,通过五个不到1cm的小孔就完成了这例高难度手术,出血仅为10ml左右。
手术机器人的原理是什么?
近年来,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应用日渐增多。大众对此仍有不少疑问:手术是由机器人操刀吗?手术机器人有何好处?
崔书中教授介绍,手术机器人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,分别是医生控制台、患者手术平台、影像处理平台。
“心灵手巧”是每一位外科医生练就的基本功,而手术机器人系统就有这三个方面重要的特点:
一是3D高清立体视野,透过3D窗口,相当于医生的眼睛进到病人肚子里了,各个方位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,将手术部位放大10倍以上,可以让医生完全沉浸式体验其中,更清晰,更真实,可以说是突破了人眼的局限。最新一代机器人还具备了荧光成像功能,以方便医生判断关键解剖结构、或在实体脏器中确定肿瘤边界,让医生可以更精准地切除肿瘤,保护正常神经和血管等组织。
二是内镜腕,四根机械臂均可实现540度旋转,7个自由度,而第四代机械臂较前一代机型更加纤细、机械臂更长、活动范围更大。就相当于医生的手缩小了,可以在不同方位转动灵活穿行,在狭窄解剖区域中比人手更灵活,而且颤抖可以自动滤除,能更好地处理复杂高难度的手术,对一些位置刁钻的肿瘤处理得更加游刃有余,让手术做得更加精细、精准。
三是更加微创,手术创伤更小、出血少,切口疼痛更少,术后恢复快,缩短了住院时间,改善术后生活质量。
手术机器人是机器人做手术吗?
崔书中教授强调,手术机器人并非机器人给患者做手术,机器人的驾驭者仍然是外科医生,它的关键仍然是医生操控手术机器人这套微创手术器械系统。机器人好比一个“手术装甲”,外科医生可以在现场或者远程的操作台上操作它,医生可以加强外科手术器械操作的灵活性和操控性,更精确地完成各种高难度的、复杂困难的手术。
相比传统腹腔镜,机器人手术系统克服了二维视野、手术器械操作受限等不足,使得手术解剖更加精细,操作更为精准,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,术后恢复快。
哪些肿瘤适用于手术机器人?
崔书中教授介绍,手术机器人适合三类手术:
一是胃肠外科、胸外科、泌尿外科、肝胆外科、妇科、头颈外科等学科领域,可以通过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疾病,如胃癌/结直肠癌切除术、肺癌切除术、食管癌切除术、前列腺癌切除术、胰头癌切除术、卵巢癌切除术、子宫肌瘤切除术、甲状腺切除术等;
二是空间狭小、暴露困难、位置不佳、操作难度大,尤其是肥胖肿瘤患者的复杂和高难度手术;
三是一些开放手术无法完成的或传统胸、腹腔镜无法开展微创手术治疗的复杂病例。
肿瘤患者有什么获益?
手术机器人给外科医生提供了新式装甲,也给肿瘤患者带来多种获益。
崔书中教授介绍,手术机器人让手术切口变小、疼痛感更少,康复时间缩短、住院天数减少等,对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,抗击肿瘤是个漫长的过程,患者能够快速地恢复日常作息,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是迫切需求。
同时,手术机器人减少了创伤和疤痕,让患者“完好无痕”地走出手术室,也是患者追求美观效果的愿望,提高了患者的尊严与幸福感。
此外,借助手术机器人的精细操作,手术出血少,减少了失血量和输血必要,在精准切除肿瘤的同时,最大程度地防止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;同时减少麻醉需求量、感染风险,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等。
南方+记者 严慧芳
通讯员 杜光宗 魏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