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医院资讯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谢谢你们,当年没有放弃我!|我们的抗癌故事⑤

来源: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:2017-09-20浏览:

“是父母和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,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。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。现在我长大了,我会尽力孝顺父母,爱他们。”

——霍奇金淋巴瘤晚期康复者 罗小华

“还记得我吗,邹主任?我是罗小华。”一个清秀、文静的青年微笑着,敲门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邹青峰打招呼。

邹青峰愣了一下。眼前这位年轻人,看模样已经认不出来了,但听到“罗小华”这个名字,她立即想了起来——8年前好不容易“捞”回来的那个小病人。

一晃多年,此间的小小少年已经变成了眼下一位健康的俊秀青年,言谈之间更透着几分同龄人所没有的淡定和从容。邹青峰感慨,或许正是他当年患病的那段经历使然吧!

“妈妈总是偷偷地哭,我以为我会死”

2009年的夏天,14岁的罗小华正是身体渐渐发育的时候,他根本没有留意到,脖子上的“小瘤子”也跟自己的身体一样,正在恣意地生长。终于有一天,“魔鬼”跑了出来,他开始连续地发高烧。在海丰县一家医院初步检查之后,罗小华被转入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。

经过活检和CT检查,罗小华被初步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,晚期。癌细胞已经扩散,侵蚀腹腔,必须马上住院治疗。

“一般来说,孩子得了病,家长都巴不得第一时间开始治疗。但他们家有些特别。”邹青峰说,医生们忙着给罗小华准备治疗方案,但他的父母却要求做进一步的精细检查,看看再说。同时,孩子的父母不停地到走廊里打电话,这些反常的举动引起了邹青峰的注意。一打听,孩子的母亲支支吾吾地道出了实情……

原来,罗小华一家是水库移民,已经没有了田地,全家四口租房子住在镇上,每月只能领取微薄的补偿款度日。父亲在外做做装修工,贴补一些家用,但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。眼下孩子得了重病,贫困的家境更是捉襟见肘、雪上加霜。

唯有借钱救命。罗小华的父母四处打电话筹钱,却是一无所获。家族里的长辈们纷纷劝说:癌症那可是绝症,家里又这么困难,确认有救再借吧!

“那段时间,妈妈经常背着我躲到外面去打电话,一边打一边哭。”罗小华看到床头柜里的医院诊断单,偷偷用妈妈的手机上网搜索,对自己的病情有了大致的了解。14岁的他,对于癌症,对于死亡,并没有太多的感觉。但父母的愁容,也让他的心里渐渐生出恐惧来。

“我知道的,家里穷,没钱给我治病。”看着妈妈每天红肿的眼睛,罗小华觉得自己像个巨大的包袱。他不多话。但夜里,背过身去,他就在被窝里偷偷地哭。“不能哭出声来,因为妈妈就睡在旁边。”

“哪怕有一线希望,也应该搏一搏”

“自己的孩子,谁会忍心看着他死呢?”邹青峰深深地理解罗小华父母的心情,但疾病不等人,早一点施治,就多一分希望。每次走进病房,邹青峰看着罗小华乖乖地靠在那,静静地望着大人们说话,她的心被强烈地刺痛了。她决定找罗小华的父母好好谈谈。

“父亲坐在那儿沉默不语,母亲还没开口已经泣不成声。”事隔多年,邹青峰对个艰难的下午仍然记忆犹新。她告诉罗小华的父母,虽然小华得的是恶性肿瘤,但是以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,即使是三期患者,治愈率也有七八成。

然而,小华妈妈仍然反反复复地追问:万一遇上那20%的失败可能怎么办?万一治疗费用变成无底洞怎么办?万一将来又复发怎么办?

对于贫穷的家庭而言,癌症像是一场难以抵御的风暴,瞬间击垮了所有,包括父母的理智和信心。在邹青峰的记忆中,双方沟通了四五次,但小华的父母仍然纠结不已、左右为难。

邹青峰最后发了火:“在生这个孩子之前,你能保证他一辈子都无病无灾吗?既然你们毫不犹豫地把他带到了这个世间,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去爱他。不要说百分之七八十的治愈率,哪怕是有一线希望,我们也应该去搏一搏。”听到这,罗小华的父母沉默了。

正是最后这一次暴风骤雨式的沟通,“骂”醒了小华的父母。

但邹青峰也明白,自己的坚持其实还是挺有风险的,万一这个家庭背上债务花费巨资,孩子还是摊上了那20%的失败几率,她将无地自容,也无处可逃。事后谈起此事,邹青峰说,自己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,她始终觉得,孩子的生命是最宝贵的,无论怎样,救人要紧。

“没有他们,就没有现在的我”

说通了罗小华的父母,还有一个核心的症结需要解决:钱。

“我们尽最大可能控制治疗费用,把每次的花费压到3000元左右,你们可以看一看治疗的效果。”在宽慰小华父母的同时,邹青峰也开始帮助他们寻求各方面的资助。“除了农村合作医疗承担的部分,再向亲朋好友借一点,向社会求助帮扶一些,治疗费用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。”

所幸的是,生活终于向这个不幸的少年绽放了微笑。罗小华所在的学校发起了全校师生捐款,送来了1万多元“救命钱”。“好多同学给我打电话,暖得不行,他们的关心和问候陪我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光。”

父母东借西凑,加上社会的捐助,治病的费用基本解决了。罗小华依稀记得,7个月的治疗期里,他和妈妈常常奔走于老家和广州之间,大巴上的售票员看到他的情况,也默默地免去了他的车费。

化疗期间,罗小华呕吐,吃不下东西。妈妈陪在一边含着泪,一边请求医生给小华打氨基酸补营养。“治疗效果非常好,第一次化疗之后,肿瘤就明显地变小了。”这时候,妈妈又哭了,高兴地直掉眼泪。

6个疗程的化疗结束,罗小华的病情明显好转,肿瘤消失了。随后一年一次的复查,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。这个少年被治愈了。

“我想带妈妈到广州看病,就像当年她带我那样”

高中毕业,罗小华离开家乡,去了东莞一家手机店打工。“本来有一家不错的技术学校录取了我,但每年的学费要1万多。父母问我的意见,我放弃了。”罗小华说,没有读成书,心里还是挺遗憾的,但自己长大了,不想再增加家里的负担。

最近的微信朋友圈里,罗小华发了一张几个高中同学大学毕业的照片。“恭祝你们!”他写道。

眼下,这个22岁的年轻人没有时间想太多学习的事。他每天在惠州一家金融信贷公司跑业务,常常要凌晨才能收工,每个月大概能挣5000来块。除了租房的费用和日常的生活开销,罗小华把所有的钱都寄回了家。

爸爸年纪大了,已经很少出去打散工。妹妹还在上学,照顾不上家里什么。这几年,妈妈心脏很不好,连家务活都没法干了。每个月回家,罗小华都要抽时间陪妈妈去县医院看病拿药,“每次花1000多”。

这个有些单薄的青年,已经独自撑起了整个家。然而,聊起生活的压力和家庭的重担,罗小华只是淡淡地说:“没什么,应该的。没有他们(父母)就没有现在的我。”

此次来广州,除了看看邹青峰主任,罗小华还有一个心结:帮妈妈治病。最终,在医生们的引荐下,他联系上了一家治疗冠心病不错的医院。他想尽快把妈妈带到广州来看病,就像当年妈妈带他那样。这次,哪怕背上一身的债务,也不会犹豫。

(应本人要求,罗小华为化名)

“我们每个人,无论出生富贵还是贫穷,都应该有机会拥抱生命,享受生活。生命是最宝贵的,它不能被金钱所左右,无论何时,救人要紧。”

—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邹青峰

【记者】周人果